喇叭里通知所有人到楼下广场集合。今天只有初三的同学在,很快就排好队等着。
校长站住广播室门口,手里拿着话筒,面向所有学生,“今天是所有初三学生最后一次相聚校园,我们怀着无比喜悦和自豪的心情齐聚一堂,有一个重大喜讯要与所有人分享,我校初三4班的于静同学,在中考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绩,延续了我校的辉煌!
这是于静同学个人勤奋努力的成果,是全体教师悉心栽培的骄傲,更是我校奋发向上精神的生动体现。
于静同学用行动诠释了“天道酬勤”的真谛。优异的成绩背后,是她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,是她面对困难时的绝不放弃,是她追求极致的自我超越。希望你们以她为榜样,以今天的表彰为动力,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,勇担使命、再创佳绩!”
校长请于静到台上,站住他旁边,从旁边老师手上接过一个精美的奖状递给她,上面有漂亮的花边,校长的毛笔字和大红公章。
他又拿出了一个信封:“这是学校给你的奖励。”
于静接过奖品,鞠躬感谢校长。
接下来,校长点名夸奖所有考620分以上的同学,鼓励大家升入高中后继续好好学习,将来考个好大学。
表彰会开完,校长带于静去办公室,办公室里已经有记者在等着,记者已经采访过校长和班主任了,又给于静做了采访,其实都是很多老师、同学问过的问题,怎么学习的、为什么突然间成绩大幅度提高、为什么突然改变了想法和行动。
随后记者等于静放学一起回家,采访于静家长,问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。
于妈妈还在田里干活被喊回了家,洗头洗脸换衣服一通折腾,采访的问题很简单,孩子怎么培养的、对其他的家长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。
于妈妈回答更简单:没管过学习,孩子自己学的,不懂教育。从头到尾,上镜两分钟结束。
记者拍了家里的学习环境,看到电脑和杂志,知道是于静写小说连载的事,记者拍了相关内容,但于静后来在电视上并没有看到这一段,也许是考虑到暴露杂志等于给人打广告,也可能是考虑写小说会给其他人不好的示范。
此时还没有禁止宣传状元的政策,每年的中考状元、高考状元,都会有记者采访,上当地报纸、上市电视台、上市广播台,只有少数看市台、市报、听市广播电台的人才会关注这些,大部分人并不会关注。因此在网络、电话都没有普及的2000年,新闻报道对生活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。
记者走后,于妈妈回娘家分享喜讯,并问问侄女的考学情况。杨琴考了583,比上回的562好了不少,可以公费上她所在镇的西中。外公外婆很为外孙女取得的好成绩高兴,要女儿女婿给于静大办一场。
于静想到上辈子家里除了她上大学时办过一次酒,一直没办事,于爸年年出各家婚丧嫁娶的份子,没得往回收,损失巨大,十分痛苦,因此同意办事,让他们高兴高兴。
他们看日子、请人送喜讯、找厨子、规划菜单。
请客的日子较为靠后,期间,全家要一起去A中报名办入学手续,报名前一晚,于静跟家里商量,开学后不住宿,要走读,她在校外租房,早点租,早安心,开学前再去可能就没有合适的了。
报完名后,一起去看房子,开学她要把电脑带去,抽空写稿子,爸爸如果不放心,可以晚上不回家陪她住在市里,妈妈和弟弟在家,他们周末团聚。
于爸于妈左右权衡,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,最终只能接受。
于静继续说:“要是不想分开,我们可以在市里买套房,给弟弟办转学,妈妈也去市里找个工作,肯定比在老家种田挣得多。”
于静知道妈妈暂时不会同意,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抛弃土地的人,但是当她尝试踏出这一步后,她就不会再回头只种地。
乡下初中的教学也很好,于静其实拿不准是不是必须要给弟弟转学,乡下和市里是两个世界,转学后新的环境弟弟是不是能适应好。
一听到转学,于军迟疑、于爸于妈也都反对,普通老百姓对于这种事感觉就是摸不着头脑,很麻烦,不想折腾。
于静便要求一定要给爸爸买摩托车,方便从市里来回,爸爸同意买,但要自己出钱,于静不与他争执,打电话给表舅家的小儿子,于爸的第二个徒弟,张夏,他很早就买了摩托车,比较熟悉,让他带于爸回头一起去买。
第二天报名,于静第二次踏入这所本地神圣的高中,第一次是上回高一来参加化学竞赛(结果当然是默默无闻的)。
公费生的学费只有几百块,于静很快办完手续,这所高中,跟她以前的高中相差不大,只是一个在市区,一个在乡下。于静不住宿,只带着家人简单参观了一圈。
她原来的高中从校长到年级主任,几乎各级领导干部、任课老师,都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的认真负责,努力抓思想、抓学习,一心要把教学搞好的劲头。高二时,学校给每个教室都装电脑、投影,每个老师都配了电脑,好实现PPT教学,被评为省重点高中,虽然生源普通,高考成绩也普通,但于静依旧感恩学校。
于静本想至少要租个两居室,于爸爸不肯,只同意租住一居室,他可以睡客厅。
于静说:“妈妈和弟弟周末来玩,没地方住怎么办?”
于爸说:“他们不住市里,玩一天,晚上回家住。”
好吧,最终他们看中了一套原来是政府宿舍的一套单室套,一个月400块,装修规整,厨房、卫生间不算狭小,卧室较大,有小厅,可以放折叠床、餐桌等。
于爸爸看了一圈,清点缺少的物品,能从家带的从家带,家里没有多余的就得重新买。
回去时,经过书店,于静和于军进去买了新学期全套的教辅资料,可以先回家预习。书店的对面是五星电器,于静要求进去买台冰箱,她出钱。于爸觉得不实用,不想买,可是每次于静说她来出钱,于爸就不忍心,掏钱买了。其实买了就会一直用,并不会让冰箱闲置。
回家后,于爸让于静安心在家休息或者写小说,收拾房子的事情交给他们,请客也不用姐弟俩烦神。
7月25日,农历六月廿四是个黄道吉日,适合宴请。
天蒙蒙亮,于爸爸就和厨师一起去买菜。七点多,几个帮厨到了,皮卡装着桌子、凳子、碗筷等,几人卸货拉开了架势,支起两个大锅,于妈妈有跟几个邻居约好请人来帮忙,大家热火朝天干起来。
几个表姐表弟表妹前两天就来了,楼下人多,大家吃完早饭都在一直在楼上,两个在看杂志,三人凑在电脑前面,一起玩纸牌游戏,大热天,没空调,挤在一起也不嫌热,电风扇都被拿到楼下给干活的人用了。
表姐表弟心里也许会有点酸,但都尽量掩饰,内心是大人的于静都能接受小朋友们小小的不平。
可能是受到于静考上A中的刺激,外公和大舅商量后,没让表姐上本镇的西中,而是大舅妈从外地回家送钱,报名自费上于静所在镇的高中,差了二十多分,听说报名时交了七千多,开学后住宿。
于静老家办事,没什么繁文缛节,请客吃饭,大家来了寒暄几句,赶紧上份子,干饭是最重要的,所有人都想第一批吃饭,大家默认第二批吃的是头批人的刷筷水。听说后来越来越卷,客人到的太早,卷到吃中饭时,十点头批已经坐满,吃晚饭时,四点头批坐满。
因此,于静十点便催大家下楼占桌子。
吃完两顿,家里还剩很多菜,夏天天热放不住,分一分让亲友们带走,全放冰箱也放不下。
于静家的亲戚、邻居都很有意思,只要谁家添了大件,很快一圈人家都会跟进添上,没有人带头,谁都不会动。所以大家把菜带回去都有冰箱放。
今天于小婶、爷爷奶奶也来了,小婶破天荒地给了于静一百块,说让她买学习资料,怎么抢都没抢过她,硬塞给了于静,她收了,想着等堂妹考上高中还给她就行。
外公、舅舅、姨妈、表舅家的表哥等人也额外给了于静红包,于静一一记账,金额不等,时间长了万一忘记就尴尬了。
表兄弟姐妹们在于静家待了四五天,家里好吃的也吃得差不多,待不住了,因为于静和于军已经成了卷王,闲着难受,不是看书学习,就是敲电脑,仿佛已经忘记如何玩耍,于静一天写七八个小时的小说,于军练习打字一小时,其他时间就是看书学习。
没带作业来的表弟表妹开始是看看他们俩新添的课外书、名著,看完了就没事做,大表姐和于静同年级、大表弟跟于军同年级,可以共用预习的课本资料,其他表妹、表弟看他们以前的教材,看了几天,三个小一点的受不了,骑车回家。
大表姐、大表弟一起住到30号才回家,因为八月一号到七号要军训七天。
31号上午,于静坐着爸爸新买的摩托车去市里,教辅、衣服装包里都带过去,只住七天,电脑暂时不带过去,玄幻修仙的故事快完结了,她可以构思新的故事。